最近找”國際工程 合約 風險 保險”類的相關資料,在Google或任何搜尋引擎上面,登出來的卻全部都是中國大陸的書籍,再用繁體中文過濾,台灣出來的全部都是XX國際工程公司,但是我隨意看了幾個公司,其實台灣工程公司能到外國設點並長期經營的並不多,也都偏於單打獨鬥、短期經營,可能是跟著某個業主或因緣巧合承接了一個案子就跟過去了,國際工程合約最常使用的範本是Fidic合約,在台灣真的沒甚麼人真的深入了解的,這也導致台灣工程業一直以政府採購的作業模式、範本或表格等來作業,真得一旦發生了工程糾紛,除了依循合約條款外,還得遵造當地法令,不了解當地作業模式,台灣廠商可能都吃不了兜著走囉!在台灣有一個
由於台灣的國際工程資源不足,小弟我決定來分享國際工程的相關訊息,期望可以拋磚引玉,來認識更多同業,更多的意見交流
附件是2011年全球前10大工程業者(資料來源為engineering
news record),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訊息,即便在不景氣的時機,這些工程包商的營收仍然較2010年增加8.8%,同時也都認為新興亞太市場、中東、非洲,會是未來的主要競爭區域!
以往在台灣,工程、營造界的標準合作模式是這樣子的,要完善一個工程專案,前期需要業務人員打好關係、再來是議價簽約、中間是工程進度管理、最後結案,一般來說,金主出資金,如果一個專業經理人可以拿案子又可以做工程管理的,那最後結案時是利潤60:40,對金主來說,假設出資100元,理論上可以承接到10倍也就是1000元的生意,以工程利潤20%來說,可以賺200元,結案之後金主與專業經理人六四對分利潤100元!那如果是單存介紹賺佣金,通常都是以合約金額的3%為基準,我的經驗來說,不論是專業經理人或是介紹人,大概都有50%的成本要支出,所以實際上佣金通常只能賺1.5%,專業經理人也有20%要支付出去。
那台灣工程公司到外國去,因為不可能從台灣找一票工程隊伍過去,所以通常是擔任管理工作,工程界的分包模式大約是: 業主-à總包-à大分包-à中分包-à小分包,一層一層壓榨下去,越大的工程因專業化,分的層級越多,到了最後的小分包應該都只有賺工錢的分。
留言列表